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锚定实体经济、重申产业安全重要性 中央财经委定调“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21世纪经济网 发布日期:2023/5/9 点击次数:771

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会议明确,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受访专家表示,此次会议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具体方向,重心锚定实体经济,未来需要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政策、市场、企业等多层面协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局面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本次会议明确,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实际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已被中央多次提及。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之后列第二位。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更是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了“恢复和扩大需求”之前。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发展路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会议突出强调了五个“坚持”以及相应需要注意的政策误区,以免地方政府在落实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走弯路”。

其中,会议提出的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

“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基本盘是前提。”魏琪嘉表示,当前要多措并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实打实的产业积累和发展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同时,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引导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以及要素支持,比如去年提升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比重,就为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撑。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7%,连续两年上升,制造业投资增速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出4个百分点,进一步凸显了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作用。

会议提出的另外四个“坚持”分别是: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魏琪嘉解释,所谓“不能贪大求洋”,是引导各地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实际条件,尤其要警惕一味“求新求快”,仅仅热衷于上马各类热门新兴产业,却忽略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样反而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以及传统优势的丧失。

“事实上,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量大面广的特点,经过持续转型升级,未来将会有更多传统产业成为优势产业,向新型工业化去迈进必须逐步迈进,不能一蹴而就。”魏琪嘉说。

许召元指出,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为了提高先进性。虽然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实体经济又以制造业为核心,但产业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相互支撑的整体,制造业的发展既需要以农业为基础,也需要高水平服务业的赋能,不能把不同产业发展割裂开来。

维护产业安全是重中之重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许召元看来,本次会议进一步突出了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我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已经削弱,但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也已经显现,产业规模大、分工细、配套好,为我国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其他国家难有的效率和质量优势,这一重要优势需要保持和增强。

不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和国际形势演变,全球产业链重构、战略性资源产品国际供给波动巨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多重因素叠加,我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

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强调,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当前需要改变传统上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做到统筹发展与安全,充分锻造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比如推动以“专精特新”为特色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学研用共同发力的创新生态,将成为突破“卡脖子”的加速器,从而有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会议提出,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

“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目前还有多方面红利可以释放,这也是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底气所在。”魏琪嘉指出,随着人才红利的逐步显现,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可以为技术创新的集成、迭代以及应用推广提供广阔的空间,并有望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挖掘内需市场的新增长点,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磅政策将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明确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全国一盘棋,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侯彦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不断促进资源要素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高度集聚,带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展,形成区域内产业小循环。在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个小循环里,产业、科技、金融与人才协同配合形成的产业“小生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大生态”的重要组成。

魏琪嘉表示,未来的集群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机制,在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可考虑实行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市”,减少重复竞争,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已经达到45个,总产值超20万亿元。工信部今年年初也表示,将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许召元提醒,在着眼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过程中,还要支持各省推动本区内市县产业的优化布局,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同时,鼓励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若干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免传统加工贸易产业过快对外转移。

上一条: 农业干部谈品牌创新:12221,农业品牌建设“密码”
下一条: 监管部门十方面举措加强房地产经纪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