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民主党派集中关注疫情防控 建议公共卫生治理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日期:2020/5/22 点击次数:233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全国“两会”召开。如何加强应急管理机制顶层设计,提高实操能力,成为总结此次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至少6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关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提案,内容既涉及公共卫生建设的战略定位,也包括防疫物资储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升级等具体细节。

农工党中央提案建议,将公共卫生治理和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治疗协同体系。

民盟中央提案则建议,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摆在国家安全战略管理体系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加政府相关投入,健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机制。


完善公共卫生顶层设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存在短板、盲点。

“我们总结疫情防控,一方面要解决制度失灵问题,比如疫情信息公布、上报如何完善等,但总结不应局限于此,还要深入探讨整个医疗体制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均衡问题。”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晨光说。

民盟中央提案就建议,认真做好下一个五年、十年、二十年内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研究预判,科学编制公共卫生体系防疫建设规划,针对国内外最新出现的各种疫情,实行每年滚动编修,彻底杜绝内生性的特大疫情,同时持续加强“外防”输入性疫情力度。

民盟中央还建议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升公共卫生系统整体质量。加大对全国2000多个县、400个地市州各级医院高质量设备的投资,切实改善硬件设施配备,逐步补全其医疗防疫系统短板,并以这一巨大增量市场投入带动经济增长。

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已于近日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要建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实现100%达标,作为区域内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诊治、医护人员培训的主体力量。人口较少的地级市指定具备条件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作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

《建设方案》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城市选择1-2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原则上100万人口(市区人口,下同)以下城市,设置病床60-100张;100-500万人口城市,设置病床100-600张;500万人口以上城市,设置病床不少于600张。已达到传染病医疗救治条件的地区,不再建设。原则上重症监护病区(ICU)床位占比达到医院编制床位的5-10%。

农工党中央提案建议中共中央常设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将维护国民健康置于维护国家安全最优先地位。设立国家防疫日,将公共卫生治理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督政、绩效考核范畴。

农工党中央还建议财政资金大幅向公共卫生领域倾斜,“十四五”期间公共卫生投入增速达到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增速两倍以上。

民革中央提案则建议,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该法的配套法规、规章,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对现有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清理,消除不同立法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破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局限性,实现应急法律规范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

疫情防控纳入城乡规划

此次疫情防控中,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党派的提案中,也提出将此类医院纳入长远规划。

民建中央提案建议,将传染病疫情防控作为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些枢纽地区建设较大规模的传染病医院,建立民用生化防护品战略储备制度,将疫情防控不动产及设施用地纳入法律保障。

民盟中央提案建议,在省、市层面,全面梳理和排查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和应急设施的数量、等级规模以及承载能力,通过各省市的不同情况,充分模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需求,快速编制省、市各级重大公共卫生和应急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有效指导国土空间规划中相关内容,并在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予以公布。

在县、市层面,应抓紧落实省、市重大公共卫生和应急基础设施专项布局规划要求,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全面重视各地“火神山”类型基础设施的选址、预留和初步规划建设,在规划内容中作为强制性内容严控,在各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严格控制用地范围,严禁作为其他开发性用地,并充分考虑周边用地的预留。

统筹应急医疗物资管理

疫情初期,应急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的空缺突然暴露,亟待予以制度性补漏。

全国工商联提案建议,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纳入国家应急管理部职能。在疫情应急期间,应该在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下协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公共卫生安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物资管理体制。

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指出,应急管理部在四大类的突发事件中,主责是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两类,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还是由卫健委和政法委来主要负责。应急管理部如何在后两类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理清楚,处于体系转换中。

一名应急管理部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应急管理部门的物资调配主要是原来民政部门救灾的底子,目前急需对现有职责范围内的重要应急物资和转产能力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评估。”

民盟中央提案建议,建立国家、省市统筹的应急医疗物资管理体制。国家层面,将炭疽芽孢杆菌、肉毒毒素、鼠疫、埃博拉病毒等可能用于生物恐怖的烈性病原体以及化学、放射和核袭击损伤所需要的新一代疫苗、药物纳入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范围;省级层面,将应对普通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相关的应急医疗物资纳入储备范围。

民盟中央提案还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医疗物资管理平台。根据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影响面,特别是人口基数、发病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数据,测算确定各类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数量,作为建立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的基准,纳入大数据库,指导国家、省市储备充足的应急医疗物资。

上一条: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 一年来办结4089件提案,疫情相关建言1300多条
下一条: 2020全国两会系列社评之二|扩大内需战略要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