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社论丨中国为世界减贫做出最大贡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日期:2019/10/16 点击次数:2601

中国依靠的是发展,并在发展中以共享的方式惠及所有人。对那些居于偏远地区的贫困人群,进行造血式开发扶贫。

今年刚刚出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Abhijit Vinayak Banerjee(阿比吉特·班纳吉)和Esther Duflo(埃丝特·迪弗洛)夫妇以及哈佛的Michael Robert Kremer(迈克尔·克雷默)共同获得。他们都是发展经济学家,因“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而获得该奖的。

三个人创新性的把田野实验的方法引入到发展经济学当中,用随机对照试验的做法,研究如何减少贫困的问题。他们这种实验方法对发展经济学影响很大,但也是引起学界争议的源头。一直以来,经济学理论研究逐渐丧失方向,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有学者开始借鉴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经济学微观研究,寻找新的突破。

但是,随机实验本身使得研究的内容局限于很小的问题之上,并且仅仅针对特定的人群,可以有助于人们理解贫穷,却无法形成规律性的理论指导人类社会减贫事业。也就是说,作为学者,其研究本身可能有学术意义,但缺少实际应用价值。而且比较令学界担忧的是,一旦这种田野随机实验方法成为趋势,可能让经济学研究偏离方向。有学者曾指出,随机对照试验在逐渐成为发展政策的“黄金标准”同时,应该关注到这种实验性方法的问题,比如在分析私有物品而非公共物品时,可能会出现系统性偏见,因为私人物品更容易识别,而类似干净的空气或安全等公共物品难以衡量等。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看,主要着眼于一些细小问题的研究并提供“正确的答案”,比如免费给居民发放蚊帐、激励家庭给孩子打疫苗等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费、小障碍,在穷人的生活中可能成为关键问题。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些研究即使获得再多的奖项也不及中国人脱贫成就有意义。1978年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从40%下降至10%,主要贡献来自中国,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根据世行统计标准,1978年至2018年间,中国的实际人均收入增长了23倍,极端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超过80%大幅下降至2018年的不足2%。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扶贫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那么,中国为何取得如此大的减贫成就呢?绝不是靠在那些细小问题上的改进,就如西方NGO在非洲所做的工作一样,中国依靠的是发展,并在发展中以共享的方式惠及所有人。对那些居于偏远地区的贫困人群,进行造血式开发扶贫,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与中国取得的扶贫成就相比,这些缺乏可操作性与复制性的研究结果意义不如想象中大。比如此次获奖的印度裔美国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的大量实验就是在印度进行,此前同获此奖的印度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也有大量研究贫困的论著,但印度依然有大量人口未能摆脱贫困。因为摆脱贫困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经济,即使给穷人更多帮助,如果没有给他们提供工作,这些帮助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经验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发展规划,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放市场等。 但是,这一模式需要一个前提,即必须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权并制定一个可执行的长远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制定产业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这也是东亚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成功的道路。

但是,这个模式与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背道而驰,所以,即使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减贫成就,其理论价值并没有得到西方经济学的足够关注。

当然,有人可能认为中国的脱贫成就只是实践而非减贫学术研究,不会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项。要西方主导的经济学界接受这些实践与相关学说是非常困难的。

上一条: 社融数据超预期:企业债券统计口径调整 信贷融资需求上升
下一条: 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 口粮完全自给 大豆进口渠道仍需优化